企业介绍 正山茶业 江元勋先生 455年传承 关于正山堂 资质荣誉 企业大事记 我们的视频
企业公告 企业动态 媒体报道
正山堂中华红茶战略 正山堂-普安红 正山堂-巴东红 正山堂-信阳红 正山堂-会稽红 正山堂-超然红 正山堂-察隅红 正山堂-皖情红 正山堂-骏眉红 正山堂-白沙红 正山堂-古丈红 正山堂-广元红 正山堂-隆林红 正山堂-滇红
企业合作 产业联盟 加盟代理合作 品牌推广合作 团购与定制
正山堂茶健康项目 VIP茶旅定制 会员制度 往期风采 申请流程
防伪查询 正山堂销售网络 骏眉中国销售网络 门店活动

媒体报道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公告 > 媒体报道 > 详情
金骏眉创始人江元勋:复兴中国红茶的千钧重担,让我不敢离开桐木
发布时间:2018-1-31     来源:茶传媒     作者:admin     浏览:3471


中国有个地方。

50年的岁月,在这里停住了脚步。

山林葱茏、溪流清澈,一切如初。

这是武夷山桐木关,我国第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域。至今仍拥有最神秘、最美的原始秘境。

进入桐木,有处知名的地标——“正山小种发源地”碑刻。

这里,是金骏眉创始人江元勋一手创办的著名红茶企业——正山堂。

江元勋很少离开桐木。

作为正山小种第二十四代传人,即便他的生意做到很多国家和地区,他依旧着简朴的服饰,守着自己的茶山、茶厂。

一个人,只有心中有梦、肩头有担,他才能坐得住。

那不变的初心,正是应对变幻世界最大的底气。



1.世界上最完美的茶山


桐木人的作息,用的是原始社会闹钟:

晚上7点,各餐厅打烊。

8点,熄灯、入睡。

9点,万籁俱静。猴子们,在树上做起摘星星的美梦。

早上6点,起床。

7点,茶农上山。

8点,各种场景的生活,徐徐展开……

入乡随俗,早上8点,我们在正山堂的总部开始了采访。


进入正山堂的大门,一面墙上写着:“为世界制作最好的红茶”。右侧,是颇为气派的正山堂红茶博物馆。

博物馆里,首先是对桐木生态环境的详细介绍。

作为世界红茶发源地,桐木的森林覆盖率达到96.3%,被誉为“世界生物之窗”。百余年来,一直是西方生物学家、植物学家采集标本的宝地。



桐木境内有座主山峰,叫黄岗山。

高大的黄岗山北拒北面寒流,南迎海洋暖风,自然气候独特。

山峦起伏、古木参天,溪流纵横、竹林密匝,云起雾绕、幻若仙境。

桐木的茶树们,自在地生活在崇山峻岭中。



每棵茶树,都长势旺盛、芽头壮实。

不仅茶叶的持嫩性好,儿茶素、氨基酸和芳香性物质含量都非常高。

昆虫种类的多样,相互制衡,也给茶树的生长构筑了天然的保护屏。

因此,这里被誉为“世界上最完美的茶山”。



2.江家的红茶复兴梦从他开始


一个很小的房间。

办公桌上堆满书,墙上挂满各个时期的历史照片。

很简单的茶几上,有一套最常见的茶具。



江元勋告诉我们,他们江家世代侍茶,到他已经是第24代。

据《江氏族谱》记载:桐木江氏家族,北宋迁至江西,南宋从江西迁入桐木关。从始祖盖一公起,江家都是以茶为生。

江润梅,是江元勋的祖父。

江家的“红茶复兴梦”,要从他讲起。



江润梅的儿子江素生,在一篇回忆中写道:“我父亲早年醉心于仕途,本无意制茶。无奈祖父病重,将产业都托付给了他。”

江润梅接受家族产业之际,正是清朝末期中国茶业走入大衰败,印度、锡兰红茶占据欧美市场的时期。

那时,桐木的正山小种红茶几乎走到了灭绝之境地。

《武夷山市志》记载:“1941年,正山小种红茶的产量仅0.05万公斤。”

江润梅立志重振正山小种。

他悉心钻研正山小种的制作工艺,很快成为了桐木制茶第一人。



那时候,国民党政府为了开辟财源、补充军需,开始用茶叶争取外汇。

后来,被称为“茶叶泰斗”的张天福和“当代茶圣”的吴觉农,先后来到了武夷山桐木关。

1940年,张天福在桐木建立“正山小种红茶示范基地”。

1942年春,吴觉农在武夷山创办崇安茶叶研究所,隶属于财政部贸易委员会。

两位茶界宗师,在桐木选中了同一位合作伙伴,就是江润梅。

当时,“正山小种红茶示范基地”的基地负责人是江润梅。后来,吴觉农建立的茶叶研究所旗下的品种园,也都一并交与江润梅打理。



3“世界红茶发源地”的千钧重担


声名远扬的桐木村,确实有点小特殊。

江元勋介绍,桐木村的村民,户口本上有个特殊的标注——“农民(茶农)”。



这个特别的括弧,突显了“世界红茶发源地”的不同,也把一副千斤重担,放在了桐木人的肩头。

在张天福、吴觉农两位宗师的指导下,江润梅开始对正山小种的种植、采摘、加工、销售等进行各种探索和改进,正山小种红茶渐复生机。



后来,历史变迁,正山小种再度沉寂。

1972年10月,江润梅去世。

临终前,他嘱咐儿子江素生:你一定想办法去找吴觉农先生,他能帮正山小种重振雄风。

几经周折。

1985年12月,江素生在北京见到了吴觉农先生。

当时,吴先生是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他已80多岁高龄,仍记着当年和正山小种的情谊。他写信给相关部门,也多次和江素生就红茶制茶工艺进行书信探讨。



这些信,江家至今都精心保存。在正山堂红茶博物馆中,有多封放大的影印件。

几乎同时,茶界泰斗张天福先生,也在为正山小种的复活进行着努力。1984年3月,他在福建省政协提案中提出:“建议保留生产闽红三大功夫和正山小种红茶”。

正山小种,再次从绝境中重生。

江家前两代人,在吴觉农和张天福等诸多业界大师的帮助下,扛住了“世界红茶发源地”的千钧重担。



历史把接力棒传给了江元勋。

这位9岁上山采茶、13岁跟着祖父制茶的新传人,牢牢记着祖父临终前的那句话:“正山小种是祖宗的东西,不能丢,一定要把它继承下去。”


4、和吴觉农家族的几代茶谊


说来也有缘份。

采访江元勋,牵线的恰恰是茶传媒采访过的吴甲选先生。



吴甲选是吴觉农的儿子。

他曾和我们忆起吴家和江家的一些故事。

在桐木的正山堂总部,还一直悬挂着吴甲选题写的书法:“茶谊三代,情义无价”。

“吴觉农先生,是正山小种的恩人。”

这段几代人的情谊,江元勋讲起来故事更多。

他说,父亲当年和吴觉农建立联系后,把当地的生产情况详细做了汇报。吴觉农建议他们找福建进出口公司,同时村里自建正规的精制茶厂。

当时,全国都在喝绿茶和茉莉花茶,到处都是红茶厂改绿茶厂。“在吴老的支持下,我们没有改,坚持了下来。”

坚持到1988年,江元勋建立了第一个集体茶厂——桐木茶厂。

“当时,我们只有三个人。弟弟的岳父、小张还有我。那年我22岁,茶叶的生产、加工都是我一个人负责。”



厂子建立后,吴老还帮他们联系福建外贸部门,协助茶叶销售。

“ 建立茶厂前,我们对茶的制作标准没有认知。山上怎么采、怎么生产、怎么制作,没有进入商品化、规模化的生产,各家各户的标准是不一致的。”

桐木茶厂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给千家万户的茶叶定标准。江元勋根据外贸要求确立了统一标准,他开始把正山小种加工成了商品。

桐木茶厂建立了,生产出的红茶被国家统一收购,茶农的收益终于稳定了。



1989年,江元勋去东北出差,路过北京,特去看望心心念念的吴觉农先生。

那时候,吴老先生已经卧床不起。

“当时没有手机,费了很大周折才找到地方。老先生情况不太好,医生护士都在房间,吴太太出来让我吃点心喝茶,说了一会儿话。”

这次探望,江元勋见到了吴甲选的哥哥和妹妹。

后来,和吴家四兄妹都见过面。“他们来武夷山,都会来我家。 后来很多年,我们都有书信往来。”

至今,江元勋一直记得。

吴觉农一家在武夷山的旧居,是现在武夷山机场的位置。

那时候的生活,在吴甲选的记忆中,也是快乐的。



5、众创模式下的金骏眉诞生


到了90年代中期,正山小种的市场又不行了。

主要原因是外贸卖不掉,国内没市场,三分之一的茶园又荒废了。



那时,茶厂100多人。

无奈的江元勋,离开了桐木茶厂。

他办了一个自己的茶厂——元勋茶厂。

“ 当时,就想着我们家世代做茶,茶不能败到自己手上。另外,这里是国家自然保护区,茶山要是荒了,就不能重新恢复了。”

江元勋走了一条大胆的路。他尝试用本地茶树的原料制作乌龙茶。

结果,两年下来,乌龙茶整整积压了25吨。



人的一生,要经历无数个艰难时刻。

每个艰难时刻,都是最坏的感觉。

最难以支撑的那一刻,是在过一个针眼。此后,那束光,就能看到了。

江元勋的那束光,是“有机认证”。

从这四个字开始,正山小种迎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众创时代。

有机认证,是以乡党委副书记身份下派到元勋茶厂、担任厂长助理的祖耕荣先生提出的。

祖耕荣协助元勋茶厂从银行贷款19万元,重启了工厂生产,并协助完成了德国、日本、美国等国际权威有机认证机构的认证。

后来 ,还帮助元勋茶厂从国家质检局取得了正山小种红茶原产地域保护标识。



这个阶段的正山小种,贵人诸多。

知名茶学家骆少君、叶兴渭,茶叶研究者龚雅玲、叶启桐等诸多业界高人,为正山小种的复兴,倾注了心力。

2002年,江元勋邀请各界专家召开了《关于如何生产制作最好红茶》的讨论会。讨论会决定成立“顶级红茶”研发组。

“ 做金骏眉,和吴老(吴觉农)有很大关系。他曾告诉我,做高级茶要一芽一叶、一芽二叶。 ”



2005年夏天,北京的几位朋友在江元勋家纳凉。

一位朋友说,不如多增加点成本,像生产顶级绿茶一样用芽尖制作高端红茶。

不经意的一句话,往往会指向那个最正确的结果。

金骏眉诞生了。

第一批金骏眉,采摘芽头1.5斤,仅得干茶3两。



此后,江元勋等人从采摘时间、采摘标准、制作工艺,包括萎凋、搓捻、发酵、炭焙的温度、湿度、时间的掌握等方面,反复测试、比较。

2007年,金骏眉开始供给北京、福州等地进行内测。

2008年,金骏眉正式投放市场。

一炮走红。



6、75个女工一天只能采一斤


采访江元勋的过程中,不停有访客登门。

据说,很多喜爱金骏眉的茶友,到了武夷山,必要 “朝拜” 桐木正山堂。



金骏眉到底有什么魔力?

《金骏眉——正山堂茶经》一书中指出,生产一公斤金骏眉茶叶,需要15万个芽头,一个熟练女工,一天只能采2000个左右,需要75个采茶女工同时采摘一天。

云雾缭绕的武夷山,最好的茶山产出了最好的茶树。

纯净秀美的桐木关,最好的茶树产出了最好的金骏眉。



据正山堂的员工介绍,金骏眉一年采一次,只采头春的单芽。

金骏眉省去了“过红锅”和熏焙两道正山小种传统工艺,让茶品保有花果蜜香,而非传统的松烟香。

金骏眉是正山小种的珍品。

如今,已成中国顶级红茶的象征。

金骏眉的成功,让江元勋更加爱惜自己的家园。



“ 一个茶字,就是人在草木间。没有生态何谈品质?自古以来,高山云雾出好茶。所谓的高山,是要有(好的)生态环境。桐木关这个地方,是国家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域所在,很多珍贵的资源得到保护,才能做这么多好茶。”

好的一杯茶,需要好的环境。

桐木村设立垃圾站之前,全村的垃圾清运工作,都是江元勋的茶厂负责。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江元勋常常教育茶农:要保护这里的一草一木,要按照原生态的管理去保护。



7盼我中国茶重拿回话语权


采访中,江元勋的小孙子打来了电话。

这位慈祥的爷爷,常年一人居住在山里,守着自己的茶山、茶厂。


他说,家里几代人都没有离开过桐木村。

“我从来没有想过要离开这里。 茶是有根基的。脱离了这个地方,就是脱离了根,就是空的。 ”

居桐木深山,江元勋心怀世界。

他想着,是不是可以办一个世界红茶节,让中国的红茶再次在世界范围复兴。



“我今年五十多岁了,市场交给年轻人去做了。我要做的事情剩下几件:保持传统,持续创新,塑造中国茶的品牌。 ”

“ 到目前,中国茶没有一个世界品牌。 没有一个茶叶,能够代表中国。这是正山堂的一个梦想。 ”



我们问,正山堂做到哪几点,就可以代表中国?

江元勋说,“ 品牌、品质、坚守、文化。我们的最终目的是:正山堂代表中国茶。我们希望引领健康高雅的生活方式,我们希望中国茶重新拿回话语权。 ”

江元勋介绍,正山堂一直在努力向国外布局。

已经派人去过德国、法国等国家,进行一些宣传。 也有许多国外的茶友,一直购买正山堂的茶。



江元勋思考着,如何让年轻人更喜爱喝茶。

他认为,吸引年轻人喝茶:一个就是创新,一个是文化。

“现在年轻人很浮躁。要让他静下来,那要有一个抓手。 这个抓手,要用年轻人接受的文化形式体现。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

这个课题,江元勋已交给了正山小种第二十五代传人——儿子江志东。这位年轻人,接过了父辈的大旗,正在凝聚新的能量和势力......

►后记

2018年的阳光,打在北京张自忠路附近的一个四合院里。

这里,曾是吴佩孚旧居的一部分。

如今,是正山堂在北京设立的一处书画院。



院子里,有好几处茶室。每天,有不同年龄段的茶友出入。我们去的那天,正好有一个读书会在举行。

江元勋说,你懂不懂生活?懂生活就喝正山堂的茶。

一片桐木深山的茶叶,不再仅是茶。它,正在彰显着其他次元的魅力。

1月21日,“中国红茶创新与发展高峰论坛”在武夷山桐木庙湾正山堂总部召开。诸多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一起发布了《中国红茶发展桐木共识》。

希望正山堂实现它的愿景。

希望它可以让中国茶重新拿回话语权。

当然,这不是一代人的任务,是几代人要做的事情。


►人物介绍

江元勋:金骏眉创始人之一。

正山小种第二十四代传人。现任正山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福建省茶叶学会理事。

曾获素有茶界奥斯卡之称的“陆羽奖”、“2010年福建十大茶叶人物”等荣誉称号。


►参考书目:

《中国茶经》(陈宗懋、杨亚军编 上海文化出版社)

《茶经述评》(吴觉农主编 中国农业出版社)

《正山堂茶经—金骏眉》(徐庆生、徐希西著 中国农业出版社)

《中国名茶—元正金骏眉》(徐庆生、江志东著 中国农业出版社)

本文图片部分由受访者提供